夏秋季节是小儿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,主要发生于5岁以下的儿童,幼儿园、托儿所容易发生聚集性病例,父母应引起注意,随时观察儿童的身体状况。
手足口病的病因
手足口病由肠道病*感染而发病,但是多样性症状、重症、危重症患者的发病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清楚。
一般认为,病*通过消化道或呼吸道侵入机体后,主要与咽部和肠道上皮细胞表面相应的病*受体结合,病*和受体结合后经细胞内吞作用进入细胞。
肠道病*主要在扁桃体、咽部和肠道的淋巴结大量复制后释放入血液,引起相应组织和器官发生一系列炎症反应,少数病人由于病*在靶器官广泛复制而引起重症感染,可引起多种并发症。
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
出疹期症状
手足口病潜伏期多为2~10天,平均3~5天。在发病早期,患者常表现为疲倦、食欲下降、有低热、身体不适、腹痛等前驱症状。发热1~2天后可在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疼痛性粟粒大小般的水疱,手、足、臀部等处出现红色小斑丘疹、疱疹。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,个别病例可无皮疹。
神经系统受累期症状
少数病例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,一般在病程1~5天之内。具体表现为头痛、呕吐、烦躁、肢体抖动、肌无力、颈项强直等症状,类似脑膜炎、脑炎、脊髓灰质炎样综合征、脑脊髓炎的症状体征。
心肺功能衰竭前期症状
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,表现为心率和呼吸增快、出冷汗、四肢末梢发凉、血压升高等症状。此期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危重型,及时发现并正确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。
心肺功能衰竭期症状
患者表现为心动过速、呼吸急促、口唇发绀、咳粉红色泡沫样痰或血性液体。严重者血压降低,或有休克、会快速出现生命体征不稳定,危及生命。
恢复期症状
处于恢复期的患者体温逐渐恢复正常,对血管活性药物的依赖逐渐减少,神经系统受累症状和心肺功能逐渐恢复,少数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。在发病之后2~4周,可出现脱甲。
中医对手足口病的认识
手足口病属于中医“温病、瘟疫”范畴,具有“卫气营血”的传变规律。病因为感受手足口病时邪,此邪具有湿热、风热特点。病位主要在肺、脾,常累及心、肝。小儿脾常不足,肺脏娇嫩,易于感受外邪,罹患本病。手足口病时邪由口鼻而入,内侵肺脾,卫表被遏,肺气失宣,则见发热、头痛、咳嗽、流涕等;邪*循经,熏蒸口舌,则口腔疱疹、口痛、拒食、流涎;湿热熏蒸四肢,则手足疱疹;若*热内盛,气营两燔,则四肢臀部疱疹分布稠密,全身症状深重;若邪热闭肺,肺气郁闭上逆,则气促、咳嗽、痰壅、鼻煽,气机不利,血行瘀滞,则颜面苍白,唇甲发绀;若邪*逆传心包,内陷厥阴,可出现壮热、神昏、抽搐等*热动风之危象;甚或邪*炽盛,正气不支,出现四肢厥冷,脉微欲绝等阴竭阳脱之危候。疾病恢复期,常见气阴不足,络脉不畅之证。
手足口病的预防
感染者的控制:就是把感染者及时地发现,幼儿园要在手足口的高发季节,每天早晨检查儿童的体温,看手、足、口腔是否有皮疹、疱疹。这样可以尽早发现、尽早隔离,避免疫情扩散。
切断传播途径:手足口可以通过呼吸道、消化道和密切接触传播,如果去人口密集、空气流通不好的地方,一定要戴好口罩。在高发季节,尽量不要去这些地方。同时要做好手卫生,保持好的个人卫生习惯,要做到饭前便后及时洗手;在接触了共用的玩具、文具,回家也要及时洗手;同时要避免吃手、咬玩具等不好的习惯。感染者一定要居家隔离,不要再去外面接触别的小朋友。
保护易感人群:现在已经有了手足口的疫苗,可以给适龄儿童及时接种,推荐6个月以上的儿童接种,最好在1岁之前接种完。
手足口病的治疗
由于个体差异大,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、最快、最有效,除常用非处方药外,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。
目前没有特效的抗该类病*的药物和特异性治疗手段。在治疗方面,本病如无并发症,预后一般良好,多在一周内痊愈。治疗方法通常为对症治疗,发病期间应注意隔离,避免交叉感染。同时还需要做好皮肤和口腔的清洁护理,注意休息,饮食宜清淡,富含营养。
PS:以上图文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小编删除!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#个上一篇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