酒与文学不分家
文艺爱好者踏上行医路
因为普通话说得不错,吴教授从小就担任起了学校各类活动的主持人,后来考入西南医科大学,在学习专业医学知识的同时,仍然保持着对文艺的爱好,主持、唱歌,甚至还组织过乐队。中国人的酒里总是藏着故事,从酒里品出来的是岁月,更是对生命的体验。吴教授也算得上是一位资深爱酒人了。“举杯邀明月,对影成三人”“桃花坞里桃花庵,桃花庵下桃花仙。桃花仙人种桃树,又折花枝当酒钱。”……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,酒文化是其中重要的一笔,文人墨客更是留下了无数与酒相关的作品。谈及此,吴教授信手拈来,侃侃而谈。“半百未减少年狂,养性修身有良方,闲来品杯老窖酒,赏花赏景赏秋香。”这是吴教授某次与友人饮酒时,即兴写下的一首诗。在吴教授看来,酒伴随了人生的重要时刻,无论是欢聚离别,还是孤独寂寞,都能给人心灵的慰藉,而因有酒相伴,“独处有了独处的妙处,群居也有了群居的快乐”。从本科,到硕士,再到博士,对于每一个立志行医的人来说,这都是一条披荆斩棘的道路。在吴教授的成长过程中,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他的母亲。“虽然母亲说不来‘医者仁心’这样的话语,但她一再告诉我,行医就是行善,是在做好事,做善事。”吴教授也时时以“杏林春暖”的故事来鞭策激励自己,做一名好医生,并以多个名医作为自己的榜样,就像那副对联中写的,“但愿世间人无病,何愁架上药生尘”。饮酒要有度
喝好酒才能喝出健康来
风过泸州带酒香,也许每一个到过泸州,从龙泉桥上走过的人,都会被桥下泸州老窖国宝窖池群的酒香所吸引。而有幸多次到国宝窖池参观的吴教授,也被拥有多年历史、历经23代人传承的传统酿制技艺所吸引、震撼,并感叹道,“行医也如酿酒,要有仁心更要有匠心。”一瓶好酒的酿造,需要坚守也需要日益精进,从臻选每一粒高粱开始,到发酵、蒸馏、储藏、勾调、包装,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酿酒师的悉心守护和反复钻研,许多酿酒人为酿造生命中最醇美的那坛酒而倾注一生。“作为一名医生,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,因为社会在发展,医学在更新,很多尖端问题需要去攻克,所以要活到老学到老,不能吃老本。”从医三十年,吴教授认为,对于医生来说,医术好是最基本的要求,还要做到医者仁心,大爱无疆。而作为一名医者,见惯了生死,也更加珍惜生命与健康。闲暇时,吴教授喜欢喝一点老酒,品品咖啡,喝喝茶,当然,三者的作用也略有不同,“咖啡醒脑,喝茶清心,喝酒怡情。”那么,作为一名主任医师、医学博士、医院感染病科主任,吴教授对于饮酒又有着什么样的要求呢?“酒要纯粮食酿造,同时酿制工艺一定要好。”他说,酒在酿制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杂质,严格的酿制工艺可以减少杂质,并让酒体得到更好地沉淀。泸州老窖多年前就开始采用有机糯红高粱作为酿酒原料,这是他偏爱喝泸州老窖的一大原因。同时,喝酒一定要有度。“中国人常讲过犹不及,喝酒也一样。有肝病的人,不管是病*性肝炎还是其他有肝脏损害等基础性疾病的病人,肯定是不能饮酒的。”在吴教授看来,无酒不成宴,在中国的酒文化中,酒作为一种润滑剂,调节着宴席的氛围,但也不要天天喝。“饮酒要有智慧,做到收放自如。酒要慢慢喝,文化要慢慢品。适量喝酒可以养生,过量喝酒则会伤身。”抗疫是责任
病人健康出院最开心
对于吴教授来说,从医这么多年,看到病人健康出院是最有成就感的事情。多年前,他曾接诊过一位来自叙永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,因为中枢神经感染,造成患者偏瘫,经全力救治后,患者出院了。令他没有想到的是,两个月之后,医院为患者拿药时,给吴教授送来了两双鞋垫,“是患者病情好转,双手能活动后,亲手做的。”这份特别的礼物让他铭记至今。而作为一名传染病医生,还要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。今年年初,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袭来。年1月23日,医院被确定为四川省新型冠状病*感染的肺炎医院,一场抗击新型冠状病*感染的肺炎战役自此打响。作为直面疫情的重点科室之一,吴刚所在的感染科责无旁贷地担起了守护一方的职责。1月26日(正月初二),是吴教授的生日,亲朋好友纷纷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