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栏语:
医院的历史,写在院志上是一段浓缩的文字,奉献给祖国的是闪烁光芒的医学明珠,载入史册的是永远铭记的丰碑。
百年宽仁,横跨世纪,穿越硝烟,历经洗礼。年的岁月,沉淀着每一位宽仁人的努力与奋斗,医院发展的风雨兼程。当我们抚摸历史沧桑,追忆杏林春秋,一位位医学泰斗闪耀时空,一段段动人心魄的医学传奇跃然眼前。
上游新闻开设《聚焦·百年宽仁》专栏,与大家一起追忆医学传奇人物,追寻重庆医院“百年宽仁”的历史足迹,传承弘扬“西迁精神”。
战乱中求学,他亲历了零下40℃的冬天;“西迁”遇灾荒,他身患肿病依旧不忘初心;从无到有,他凭借一己之力扛起建科重任……他的青春与热血犹如一颗种子,在重医附二院神经内科这片土地上忘情生长着,不断开枝散叶,焕发生机。
人物名片》》
汤云鹏主任医师、教授。
年生于南京,毕业于沈阳中国医科大学,曾任上医院住院医师,年由上海医学院支援建设重庆医学院,任重庆医院神经内科主任、重庆医学院教授、重医附二院中国农工民主党主委、重庆市中国农工民主党第五次代表大会代表。年获重庆医科大学“重庆医科大学发展贡献奖”。
从医执教40余年,组建了神经科专业组和脑电图室,建立了神经内科病房。擅长缺血性脑血管疾病、脑出血、癫痫、脑炎、脑膜炎、多发性硬化、肌肉疾病、帕金森氏病、周围神经病等神经病学疑难病症,撰有《颈内动脉血栓形成》、《腔隙卒中延髓外侧综合征》、《脑电图对MBD的诊断价值探讨》等论文。
父亲的质朴心愿
开启漫漫求医之路
虽家境贫寒,但汤云鹏却觉得他的童年及少年时期是快乐而充实的。“我的父亲对我的影响非常大,他常教导我和哥哥努力学习,鼓励我们用真才实学去创造未来。”在父亲的熏陶下,汤云鹏自幼养成了敏而好学、勤勉刻苦的品质,成绩一直名列前茅。
“我学医也是父亲的心愿,他常说,做个医生多好啊,能救死扶伤,还不愁没饭吃。”父亲质朴的想法,一直被汤云鹏默默记在心里,并一直为之努力奋斗着。年,他如愿被当时属国内医学领域翘楚的中国医科大学录取,告别家乡去往沈阳,踏上了医学的漫漫求索之路。
零下40℃抬伤兵
度过了最寒冷的冬天
就在汤云鹏入学的头一年,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了。同年10月,他与余名中国医科大学师生一起乘火车,从沈阳出发,一路躲避军车,辗转几日到达中苏边境的黑龙江北安。
汤云鹏(第二排左一)
冬天的北安最低温度在零下50℃左右,这对汤云鹏这样地道的南方人而言,是个不小的挑战。“还记得刚下火车时,真有些受不了,冻得直打哆嗦。当时有个当地人给我递了一大杯热水,水杯捧在手里,感觉整个人都要被暖化了!”
虽然环境艰苦且寒冷,汤云鹏还是咬牙坚持着,竭尽全力学习。在他看来,与求医报国的理想相比,这些苦头都不算什么。
这期间,根据上级指示,学校部分师生组成了手术队和担架队,承担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伤员的救护工作。“那时我们刚一年级,还不会治病救人,就三人一队,两个男生用担架抬,女生护着伤员,从火车站一直到学校。即便是零下40℃的天,我们还是累得汗流浃背。回到学校,也不顾得擦汗,就愿意守着老师们治病救人,深怕错过一点学习的机会。”汤云鹏陷入回忆中。
他在北安整整待了一年,“腌白菜就苞谷”度过了平生最寒冷的冬天,直到年战事好转才回到沈阳继续学习。这段经历虽然艰苦,但却让汤云鹏在以后的人生中面对任何难题都不退缩、不逃避。“这么难的日子都走过来了,还怕什么?”他感慨道。
得益于组织
他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
20世纪50年代,国家急需人才、急需医生,也十分重视对医学生的培养。作为全公费医学生,大学6年,汤云鹏没有一刻懈怠和放松过。他严于律己、刻苦自励,课本翻来覆去背了好几遍,一有时间就泡在图书馆里,整理笔记,温故知新。他深信只有不断学习和进步,才能更好地造福人民报效祖国。
年毕业后,汤云鹏被分配到上海第一医学院神经内科,任神经内科医师。能被分配到上海,他与家人都欣喜万分。“我的哥哥一直在上海教书,以前读书时,我一放假就会跑来串门,所以对这里非常熟悉。”
在上海第一医学院神经内科,他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。特别是那里还有一批杰出的老专家,他们渊博的知识、求实的态度和敬业精神,让汤云鹏在他们的教诲和熏陶下,迅速成长,并受益终生。
年,遵照中央关于沿海学校内迁的指示,上海第一医学院分迁至重庆,一批教师和干部职工先行“西迁”重庆,开启了一段热血燃烧的岁月。对此,汤云鹏一直钦佩不已。
年的一天,领导严肃而认真问了汤云鹏一个问题,“祖国号召广大青年支援西南,你愿医院吗?”从上海到重庆,各方面都要做出巨大牺牲,但汤云鹏没有丝毫犹豫,毅然答道,“服从组织安排!”
工作忙碌、口粮短缺
营养不良的他患上肿病
不久后,怀着满腔抱负,汤云鹏带着妻小登上轮船,告别繁华的上海,溯江而上,来到了重庆,踏上了人生新的旅途。“到重庆的第一天,朝天门的那一坡台阶就给了我们一个‘下马威’,让我们同时体会了‘酷热’和‘爬坡上坎’的滋味。”当置身于四周都是农田的重医,一眼望去四处都是荒芜时,汤云鹏还是难掩心里的沮丧和失望,但他很快调整好了自己的状态,安顿好孩子,与妻子共同投入紧张的工作中。
汤云鹏(左一)
汤云鹏到重庆的前两年,正值大饥荒。他每天奔波于病房与门诊间,工作强度很大,但口粮又极度吃紧,每人每月只能分到约20斤粮食,大部分时间,一餐饭仅仅是80颗的胡豆。长期的营养不良加上高强度工作,让汤云鹏的身体很快垮了下来,他开始出现严重的水肿,不得不暂停工作。所幸,经过集中治疗、增加营养以后,他的肿病被及时止住。身体刚一恢复,他又开始了忘我的工作,继续为重医建设倾注心力。
从无到有
他凭借一己之力扛起建科重任
年3月,汤云鹏受命到重医附二院,着手组建神经病学专业。重医附二院的前身“医院”,是一所横跨三个世纪的百年老院,拥有相当高的群众威望和技术水平,然而受时代背景影响,那时正处于青黄不接、人才严重流失的时期,在着力建设成为集医疗、教学、医院的紧要关头,急需人力物力支援。调职到重医附二院后,汤云鹏迅速组建了神经病学小组,隶属大内科,是众多专业组之一。
汤云鹏(右一)
说是小组,其实当时就只有汤云鹏一人,没有病床、设施设备极度缺乏……大到学科建设,小到办公桌的摆放,都得由他一点点完成。除了解决各种难题以外,他还独自承担着门诊、会诊、教学等工作,任务繁重程度不言而喻。
“没有人,没有地盘,摆在面前的除了困难,还是困难。”汤云鹏如是说,但即便是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,他仍在不断探索:没有条件搞科研,他就专注于传统医疗的传播;哪里需要会诊他就背着包跑到哪里;为了建立脑电图室,他着手培养技术员……
有耕耘就有收获,20世纪80年代,神经病学专业发展逐渐转好,成长为内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,除了重庆医学院二系本科神病学的大课教学、见习和实习任务以外,还担负着主城区渝中半岛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、脑出血、癫痫、脑炎、脑膜炎、多发性硬化、肌肉疾病、帕金森氏病、周围神经病等疾病的救治任务,开展了脑电图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,为神经内科后来的建设、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他播下的星星之火,
已然形成燎原之势
作为老师,汤云鹏最值得人敬佩的是什么?他的学生毛思中告诉笔者,是他的严于律己,对工作的严谨负责以及对医疗技术的精益求精。由于口音的问题,汤云鹏的课总有学生表示听得不是很懂,他也不急,而是课后将学生叫到办公室一遍又一遍地讲解着,直到学生理解透彻。
他要求学生们规范书写、认真对待每一份病例,前提是他自己也一直这样坚持做着。“他对工作的认真严谨,有时甚至让人觉得有些刻板,例如:为了给每位患者留足看诊时间,他坚决不加号。”毛思中回忆道。
在他的带领和培养下,后辈们迅速成长,神经系统小组也逐渐壮大,逐步形成分科精细,门类齐全,功能完善的临床科室。发展至今,重庆医院神经内科已成为“国家重点学科”,人才济济,硕果累累。当年的星星之火,已然形成燎原之势。
汤云鹏对重医附二院神经内科的奉献,一直持续近30年。年退休后,他依旧坚持上门诊,医院里,继续发挥余热。直到年4月患上“心梗”,他才完全停下手里的工作,离开了岗位。
而今,汤云鹏已93岁高龄,但他依然关心着重医附二院神经内科的发展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