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农村,村医作为最基层的医务人员,是村民的“健康守门人",今天的“新春走基层”专栏,记者走进乡村,跟随一对村医夫妻,记录下他们“最后一公里”的战“疫”故事。
在湾里管理局罗亭镇上坂村卫生室,50岁的曹和愧和53岁的柯冬凤正忙着给前来就诊的村民听诊、开药、打点滴,他俩既是同事、也是夫妻,28年,两个人,一个村子、两个药箱,走遍了上坂村每一个角落。这段时间,夫妻二人的村卫生室,成为了守护村民们健康的“前沿”阵地。
湾里管理局罗亭镇上坂村村医曹和槐:“让我听一下看,感觉低烧好点了吗?好一点了。气喘呢?气喘也好一点了。”
湾里管理局罗亭镇上坂村村医柯冬凤:“不用怕,不用怕,哦,这个扁桃体咽喉有点炎症。”
早上刚6点,卫生室里来看病的村民已经络绎不绝。临近春节,在外学习、务工人员陆续回乡,一时间村里很多老老小小出现了发烧、咳嗽、嗓子痛的症状。曹和槐夫妻俩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忙碌过。
湾里管理局罗亭镇上坂村村医曹和槐:“最忙的时候,一天差不多有多个(患者),输液室里面差不多坐满了,在这里面打吊瓶。我们平时这个不太用的库房一样的房间,这里面也坐满了人,全是输液的。”
不仅小小的卫生室里挤满了患者,连仓库、门前的小院儿也都派上了用场。上坂村位于梅岭山上,海拔高、气温低,为了不让患者输液难受,曹医生就给每个人的输液管上贴上暖宝宝,还专门为老人送来热水和取暖器。
患者邓振桃:“手艺很好,我这个手肉多,血管比较小,他每次都是一针就打到位。”
患儿母亲:“小孩子发烧挺着急的,像那天晚上烧到40多度,医生还特意打个电话来叮嘱注意什么,特别关心的。”
在农村,很多乡亲对疾病的认识不足,曹医生夫妻俩还要耐心地一一解释。
湾里管理局罗亭镇上坂村村医曹和槐:“因为一般都是病*(引起的疾病),我们能吃药好的就不打针,尽量让他吃药。”
上坂村65岁以上的老人有近人,其中80%的老人患有高血压、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。哪些老人有慢性病,哪些乡亲有疑难杂症,这三年夫妻俩都逐一做好了详细的健康状况摸排和记录。这次疫情袭来,夫妻俩首先对全村65岁以上的老人逐一上门做抗原筛查,防疫救治关口前移,早干预、早治疗,防止轻症变重症。
湾里管理局罗亭镇上坂村村医曹和槐:“这个检测结果没有问题,您就吃这个药,不要紧的。”
骆水妹:“怎么吃的?”
湾里管理局罗亭镇上坂村村医曹和槐:“跟吃糖一样的。”
湾里管理局罗亭镇上坂村村医曹和槐:“因为之前他们也不知道自己发烧还是没发烧,也不是那么明显,给他们做一个抗原检测。看他们是不是被新冠感染了,这样我们作为村医心里也踏实。整个村里像这样的老人还有多少,有多少感染了,还有多少没有感染,我们内心要有这样一个册子。”
这段时间,除了日常的诊疗外,把行动不便的老年病人送回家,为不能出门的患者上门看诊,也成了日常;而对于瘫痪在床的病人,曹医生则会更加细心,每次看诊前他都会先把手在火盆上烤热或在自己的身上捂热,再给病人瞧病。这份暖心,也得到了村民的信赖。
湾里管理局罗亭镇上坂村村医曹和槐:“在他们的心目中希望我都能活岁。确实是这样,有很多老百姓他说你不能生病了,我们病了不要紧了,你病了我们不知道怎么办了。”
曹和槐是土生土长的上坂村人,小时候家旁边就是卫生所,但过去医疗条件十分简陋,他亲眼目睹过因小疾病而造成的生离死别,做村医的梦想由此埋在了心里。
湾里管理局罗亭镇上坂村村医曹和槐:“真正缺医的地方就是农村,所以我就怀着这种心态,我学好了医,我一定回到我们的乡村,更好地来为我们的百姓做一些医疗服务。”
妻子柯冬凤是他的同学,原本毕业后已医院录取,为了支持曹和槐,医院的就业机会,也留在了山里。这些年,两个人相互扶持、并肩作战,是夫妻更是“战友”。
湾里管理局罗亭镇上坂村村医曹和槐:“平时像我这个诊所都是没有一天关门的,不存在说过年我要去做客怎么怎么样,或者到哪里去串亲戚把门给关掉。一般都是我两夫妻出去一个人,因为她去了我就去不了,这个门就没办法关,关了老百姓找不到我,我总觉得心里有点不踏实,你去了也不安心,电话就是不断的。”
卫生室的工作时间表是早8点到晚5点,夫妻俩却没有一天准时上下班,尤其是这段时间,每天晚上都会接到急诊电话。晚上10点多,一位老人突然呼吸困难,曹和槐收拾好医药箱就立刻出发了。
湾里管理局罗亭镇上坂村村医曹和槐:“什么东西都没吃啊?”
患者老伴:“什么东西都没吃。”
湾里管理局罗亭镇上坂村村医曹和槐:“曹大哥,你知道我吗?你知道我是谁吗?”
患者女儿曹秋华:“就是这个新冠“阳了”之后,已经牵扯到心脏了,心脏心率好快。他吃也吃不下去,药也吞不下去,喉咙里面有痰,不配合吸痰,血都出来了,赶紧给他打了电话。”
由于患有心脏病、高血压、肺性病等基础性疾病,感染新冠后,曹和荣老人引发了严重的并发症,情急之下家人只能把曹医生找来。
湾里管理局罗亭镇上坂村村医曹和槐:“手不要乱动,手不要乱动,给您拔针拔不来。先不要动针,我现在给你拔下来了,手不要乱动,先止一下血。”
经过紧急处理和反复的安抚,老人的情绪终于慢慢稳定了下来。
记者:“晚上经常会遇到这种发热抽搐的老人吗?”
湾里管理局罗亭镇上坂村村医曹和槐:“会呀,这段时候新冠疫情到处流行的这段日子,这种发热的病人是激增的,现在晚上半夜这种情况也是常见的。”
记者:“看一下他们心里就放心一些。对。”
湾里管理局罗亭镇上坂村村医曹和槐:“好好,我马上就到。”
然而刚回到诊所,放下出诊箱,一对夫妇抱着3岁的女儿又急匆匆赶来。孩子连续三天高烧反复,晚上又升到了39度以上,物理降温也不见效。由于现在村里儿童退烧药比较稀缺,曹医生赶紧用针灸给孩子降温。
湾里管理局罗亭镇上坂村村医曹和槐:“首先是要把温度降下来。因为温度过高,这小孩子39.5度,持续性往上升就有可能会抽搐,那时候家属就会非常非常着急,抽搐对小孩子也不好,也容易引起肺炎、脑膜炎这种并发症出来。也是我们农村医生在没有药的情况下临时的应变方法。”
从清晨到深夜,曹医生夫妻俩始终都是忙碌的,每天不停地奔走在卫生室和村民家的羊肠小道上,我们的采访也数次在急促的接诊电话中被打断。在我们三天两夜蹲点采访快结束的时候,曹医生又接到了一位急重症患者的求助。经检查老人病情严重,耽误不得,急需转院治疗。
湾里管理局罗亭镇上坂村村医曹和槐:“因为发烧,这个冠心病可能会加重,到时候你原来的基础病可能会越来越厉害,现在的建议是卫生院叫个车子,我们医院去做一个进一步的检查。”
镇卫生院的救护车不到10分钟就赶了过来,及医院进行救治,曹医生也总算松了一口气。这几年,曹医生夫妻见证了农村基层医疗的巨大的变化,面对疫情,他们坚守在防预救治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当好乡亲们健康的“守门人”。
湾里管理局罗亭镇上坂村村医曹和槐:“现在国家正下大力气提升我们农村医疗服务水平,守住基层防疫这道防线,国家也需要我们这种有经验的村医,大家共同努力,曙光就在前头。我就希望自己老得再慢一点,脚下的这条路走的更长一点,乡亲们的身体更健康一点,这是我最大的心愿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