结核性脑膜炎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三甲复脉汤,厥阴风动是妙方 [复制链接]

1#

中医书友会第期

每天一期,陪伴中医人成长

I导读:三甲复脉汤,小编还没有使用过,读到刘渡舟老的文章,发现刘老也是善用此方。刘老以精于伤寒而著称,又不薄温病,务实中正的治学态度,实为后学楷模。这个方,你用过吗?(编辑/魏甲奇)

三甲复脉汤的临床运用

作者/刘渡舟

三甲复脉汤是治疗厥阴阴虚导致虚风内动的一张名方,无论外感或内伤皆可用之。但是,三甲复脉汤证是怎么产生的?其临床运用有什么特点?应该注意什么问题?

因此,如何正确地认识本方的组方特点及其临床运用就显得很有意义。为了便于通俗地阐述和理解,先请看下面的两则验案:

病案一:郑某,男,56岁。患者身材魁梧,但却常常头晕欲仆,耳鸣如蝉,心悸不安,心烦而夜不安寐,时或鼻衄。舌红少苔,脉沉弦有力,偶有结代脉象。

龟板18克,牡蛎18克,鳖甲18克,生地18克,麦冬18克,白芍18克,麻仁12克,阿胶10克,炙甘草12克

服二剂后心神安宁而思睡,头晕耳鸣等症大为减轻。又以大定风珠四剂而安。

病案二:李某,女,43岁。有风湿性心脏病史五年,近日来头目眩晕,肢体颤动,站立不稳,心悸不宁,神乱少寐。舌红少苔,脉沉取弦细,举之则大而无力。

炙甘草12克,*参12克,桂枝6克,大枣7枚,生地30克,麦冬18克,白芍18克,麻仁18克,阿胶10克,龟板18克,鳖甲18克,牡蛎30克。

服药一剂则能安卧,肢颤止,眩晕减轻,能自行步走。但有纳谷不香而脘闷,方中加米醋一大盅,又服三剂而症消。

从这两个医案中可以看出以下二点:

其一,二案皆有厥阴阴虚,不能涵养肝木,水不制火,阴不潜阳而风阳内动之象,所以治疗皆以滋阴潜阳息风为法,即三甲复脉汤法。

其二,案一的脉象沉弦有力,脉证相应,符合病机;而案二的脉象则表现为按之弦细,举之则大而无力,结合其病史,可知其人素来心阳之气亦虚,因而病机就变得更为复杂,如果单纯用益阴方法则有碍于阳气的流畅,所以在方中加上参、桂、枣等甘温之品,一方面扶助心阳之气,另一方面还有活泼气机,阴阳并调之妙。

所以,实际上案二是取法于仲景炙甘草汤。那么,三甲复脉汤和炙甘草汤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?接下来就谈谈三甲复脉汤的产生及组方特点。

三甲复脉汤实际上是源于张仲景的炙甘草汤。由于炙甘草汤主治“心动悸,脉结代”,所以又名为“复脉汤”。复脉汤既能补心血,滋心阴,又能益心气,通心阳,为气血双补,阴阳并调的方剂。但是,温病以温邪伤阴为主,病至后期,手足厥阴之阴液被温邪所耗伤,风阳妄动,表现为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,口咽干燥,神倦欲寐,或心中震震,舌强神昏,脉虚大或结代等,所以,以复脉汤去参、桂、姜、枣之阳药,加白芍收敛阴气,以复厥阴之阴液为主,就叫做加减复脉汤。

吴鞠通说:“在仲景当日,治伤于寒者之结代,自有取于参、桂、姜、枣,复脉中之阳;今治伤于温者之阳亢阴竭,不得再补其阳也。用古法而不拘用古方,医者之化裁也。”如果在此基础上,又出现心中憺憺大动,甚则心中痛者,则在加减复脉汤中加牡蛎、鳖甲、龟板三味,就成了三甲复脉汤。本方以大剂甘润滋阴的药物为主,补益厥阴津液,同时,加入三甲有滋阴潜阳的功效,使阴能制阳,水能济火。

临床运用三甲复脉汤,要紧扣厥阴阴虚,风阳内动这一病理特点,其辨证特点以头晕、心悸、肢体抽搐或瘈疭,舌红绛少苔或无苔,脉弦细或结代为主。或头痛耳鸣,神倦而夜寐不安,或昏眩欲仆,步履不稳,或厥,或舌体颤动,语言不利而肢麻,或大便干秘难行等。治疗范围涉及脑膜炎后遗症、癫痫、小脑病变综合征、帕金森综合征、心脑病、精神分裂症以及各种以眩晕、抽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。

病案三:郭某,男,14岁。患脑膜炎后遗症,右侧头痛,眩晕而两目视物不清,每隔数日发生痉厥一次,始则头面发麻,继而两手抽搐。患儿形体较瘦,面色苍白,平素大便干而小便*。舌体右斜,舌质红绛,脉弦直而数。

牡蛎15克,鳖甲18克,龙骨15克,生地30克,阿胶10克,鸡子*2枚,麦冬24克,白芍15克,炙甘草10克,五味子3克。

服药约半月余,颇见功效,痉厥减发,诸症亦轻。一日西医内科大夫查房,因其大便干燥,而以硫酸镁泻下,大便六七次,纯为水液样粪便。泻利后,入夜则头痛、身麻,两手抽搐加剧。此因误下而重伤阴液,仍主三甲复脉汤、大定风珠等滋阴拯液,柔肝息风。两周后,情况显著好转,患儿已能下床玩耍,且食量大增。上方又服至二十余剂,诸症基本痊愈出院。

温热病后期,以阴液亏虚为主,切不可因其大便干燥而滥施下法。即或要用下法,也必须要有可下之证,张仲景说:“少阴病,六七日,腹胀,不大便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气汤。”又说:“少阴病,自利清水,色纯青,心下必痛,口干燥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气汤。”从一“宜”字可知,即便有可下之证,犹当推敲斟酌,但得大便通则止,不可猛浪过泻。

病案四:沈某,女,31岁。素体脾胃虚弱,运化无力,食少体疲,头晕而便干,月经后期而量少。入冬之时,不慎外感,经治后表证已解,但遗低热(37.5℃)不退,并添舌体颤抖而齿击有声,伴心悸、失眠等症。某医按心脾两虚治疗无效,反增口舌干燥。舌红少苔,脉弦细。此为肝阴虚而风阳发动,治当柔肝息风,养血安神。

白芍15克,生地15克,石斛15克,珍珠母30克,钩藤10克,白薇10克,当归10克,茯神15克,夜交藤30克,*连6克,另研琥珀、朱砂各3克,分4次冲服。

服药后心悸大减,夜能安寐,但舌颤齿击未效。转用:

龟板15克,牡蛎15克,龙骨15克,珍珠母15克,麦冬24克,生地18克,白芍12克,丹皮10克,阿胶10克,鸡子*2枚,五味子3克,炙甘草10克。

服药三剂后,舌颤齿击均止,大便畅通而神爽。上方加玄参、酸枣仁各15克,续服七剂巩固之。

病案五:赵某,男62岁。每于夜间睡眠之中,突然惊叫而身体乱动,手足躁扰,曾用镇静药治疗无效。大便干燥难下,舌质红绛而苔薄*,脉弦大。此为肝肾精衰,阴气不足以制阳,阳不入阴而亢动,欲成痉厥的先兆。

龟板15克,鳖甲15克,牡蛎15克,龙骨15克,麦冬30克,石斛30克,生地15克,白芍15克,丹皮12克,玄参12克,元明粉6克,甘草10克。

服药后大便畅而夜惊止。上方去元明粉,再服,共进约三十余剂而病安。

病案六:朱某,女,45岁。患病抽搐已十五年。每夜入眠后,突发心悸不安,继之手足抽搐,周身发麻。腹胀大如孕状,周身浮肿,口咽发干。舌红绛无苔,脉沉滑。值经期则病剧,每夜可发生二三次。

龟板30克,鳖甲30克,牡蛎30克,白芍18克,生地30克,麦冬30克,阿胶10克,五味子6克,玄参18克,钩藤10克,甘草12克。

服二剂而身麻愈,服六剂而肿胀消,服至十二剂则抽搐大减,夜能安睡。改用白薇汤:

当归30克,白薇15克,*参6克,炙甘草6克。

服三剂,抽搐基本得到控制。后因与人争怄气恼而病又复,但其势不及原来。先以化肝煎以解气郁,继以大定风珠滋阴息风而愈。

推荐阅读

刘渡舟:学习《伤寒论》厥阴病篇的一点体会

刘渡舟谈芍药甘草汤的应用

I版权声明

本文摘自《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经方临证指南》,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,作者/刘渡舟。编辑/魏甲奇。校对/杨叶蓓蕾、郑宇。

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,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,请随时与我们联系。

I投稿邮箱tg

linglan.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