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张(化名)是位20岁的女大学生,长得很漂亮,平时身体也健康。
小张一直不喜欢自己左鼻鼻翼长的一颗黑痣,医院门诊做了痣切除术。
虽然手术很小,但是手术后第二天开始出现畏寒、寒颤的症状,一测体温竟然高达40.2℃!
在爷爷的陪同下,医院就诊,血液常规检查显示小张存在细菌感染,医院挂抗生素进行治疗。
经过近两周的抗炎治疗,小张仍有反复发热,体温依旧在38-39℃,但是吃过“退热药”体温可以降到37.4-37.6℃,小张自己觉得没有明显不适,也就没有重视,医院复查了。
就在抗生素治疗结束后第四天,小张感觉四肢间歇性交替疼痛,最开始是上肢疼痛,待上肢疼痛好转后,逐渐出现下肢疼痛,疼痛时胳膊腿抬起都感到明显的费力。
医院就诊,经过针灸、中药治疗后疼痛稍有好转,但是仍感到乏力,稍微跑步、活动后就感到明显的气急。
在中药治疗的过程中,小张出现了恶心、干呕、腹痛、腹泻,以为是“急性肠炎”,又是两周的抗炎治疗后,胃肠道的症状好转了,但是四肢又开始出现明显酸痛、乏力,伴有高热(40.2℃)寒颤。
于是小医院感染科寻求进一步诊断和治疗。
到底是什么原因
导致她一月内反复发热、四肢疼痛呢?
肝病感染科杜小幸主任医师将小张收住入院,要通过进一步分析检查,抓出导致小张反复发热,肢体酸痛的“真凶”。
就在入院当天晚上,小张又出现了高热(39.8℃)寒颤。医生分析,小张出现高热伴有寒颤,很像是细菌入血导致的败血症,但是全面的查体并未发现明显的阳性感染定位体征,血液细菌培养也没有找到任何细菌的踪迹。
还有哪些疾病会导致上述的症状反复发作呢?
青年女性,起病表现为发热,病程中有明显间歇性四肢疼痛伴活动受限,不伴有疼痛,时有乏力,会不会是结缔组织病在作怪呢?
必须进一步排查是不是有大动脉炎、SLE或成人Still病等结缔组织病。入院第三天中午,就在小张吃饭的时候,突然出现了左手手指麻木疼痛,双眼视物异常,感觉物体弯曲变形、视物成双,走路不稳。
杜小幸主任医师请神经内科会诊后,决定立即为她进行头颅CT检查。
就在CT检查刚结束时,小张突然出现了一过性意识不清,呼之不应,意识不清持续了约10分钟后自行缓解。
经过神经内科、风湿免疫科和重症医学科的紧急会诊,决定先将小张收到ICU进行严密监护,并进一步查找病因。经过抗感染治疗和ICU的严密监护,虽然小张的病情暂时稳住了,但是她的眼睛仍旧视物异常,她只能睁着一只眼睛,减少自己的不适。
同时,各种检查结果出来了,首先否认了结缔组织病的可能。
头颅CT检查显示颅内多发梗塞灶。
导致小张晕厥的病因可能是脑梗塞。但是年轻的女性,既往没有任何病史,为什么会出现脑梗塞呢?血栓是从哪里来的呢?
医生决定进行心脏检查,一探究竟。
果然,经食道常规心脏超声检查发现了端倪:小张的心脏二尖瓣前后叶附着有感染性赘生物。随着心脏的搏动,赘生物肆意地舒展着它那致命的魔爪!
“真凶”找到了!
诊断明确了,原来是感染性心内膜炎在作怪。小张的一切症状都可以解释了:脑多发梗塞灶菌栓栓塞导致了一过性意识不清、视物重影;下肢血管栓塞导致右下肢疼痛,散在红斑,按压痛。
什么是感染性心内膜炎?
感染性心内膜炎(“心魔”),是指由细菌、真菌和其他微生物直接侵袭心内膜而引起的炎症性疾病,并在心瓣膜或心室壁内膜表面形成赘生物。
该赘生物并不稳定,随时会脱落并随着血液到达全身各个部位造成栓塞和脓*血症。
在一般人群中,每10万人中就有3-10人受到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影响,其院内死亡率高达15%-30%,可以说是心中的魔*,让人防不胜防,危害极大。
那么,小张到底是哪里感染导致的感染性心内膜炎呢?
原来这次,又是“危险三角区”惹的祸!
“危险三角区”是以人的鼻梁骨根部为顶点,两口角的连线为底边的一个等腰三角形区域,它包括了人的上下唇、鼻子以及鼻翼两侧等。
在这个区域内,有6条通向颅内的静脉经过这里,它们互有分支,相互沟通,形成一张致密的血管网。这里血管丰富但没有静脉瓣,相当于没有阻止血液双向回流的“阀门”。
此处一旦感染炎症会迅速扩散,可使静脉内含细菌的栓子进入颅内,引起致命的脑炎、脑膜炎。
专家建议
长了黑痣是否要祛痣,要视黑痣的性状和良恶性,三角区祛痣术后一定要注意术后局部的清洁消*。
长了痘痘千万不要随意挤压,挤压后可能导致感染的扩散,或是形成远处的软组织感染,甚至是颅内感染,可以说是“自杀操作”了。通常情况下可以局部外涂一些抗感染类的药膏。
保证睡眠充足,避免焦虑情绪。
勤清洁,洗脸时最佳水温35℃,要选用弱酸性的温和、刺激小的洁面产品。
调节饮食,以清淡为主;少吃甜、油、辣食物;多吃蛋奶、鱼肉;保证每天吃点深绿色蔬菜。
来源:医院
作者:重症医学科王晓玲
原创作品,转载请注明来源及出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