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看白癜风去哪个医院好 http://wapyyk.39.net/bj/zhuanke/89ac7.html七二七
这是一次旷日持久的
寻医之旅
晔问
问尊严,问名声
问灵*,问态度
……
READON「
朱盛国
中医之美,中庸之道
」人物介绍朱盛国,上海中医院儿科主任医师,硕士研究生导师。上海市中医儿科学会副主任委员,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儿科研究所副所长,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儿科分会常务理事、中华中医儿科学会委员。徐氏中医儿科第四代传人,有四十多年丰富的中医儿科临床经验,尤其擅长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、哮喘、厌食、小儿慢性胃炎、慢性泄泻、小儿川崎病、汗症、小儿遗尿等各类疾病治疗。采访笔记我没有想到,在采访的后半段,我们在聊男人的厨房。在家里,他是大厨,逢年过节、婚嫁生辰,他都要掌勺,能做出整整三四十道“朱氏家宴”。红烧划水、响油鳝糊、草头圈子、油酱毛蟹……他是标准的本帮手式,能做浓油赤酱,也能做清淡素雅,一件白色的厨师服着上身,他俨然换了身份,煎炒烹炸,滑油颠勺,“我特别享受这种下厨的感觉,新鲜食材下油锅的嗞啦一声,那是生活的味道。”他猛然想起他另一个身份,那才是他真实的身份,四十年的中医医生,也是一件白大掛,一种况味。“中医在做菜方面,是比别人有优势的。”他笑道。我们在聊他的拿手菜,炸猪排。……用松肉锤把猪排打松,料理碗中加入一个鸡蛋、适量的白胡椒,一勺半的生抽,一勺蚝油,适量的淀粉,调料和猪大排用手揉匀,腌制半小时;腌制好的猪排先拍一层面粉,再裹一层蛋液,最后拍上面包糠。这时候,要用力把面包糠按进肉里。起油锅,锅中倒入足量的油,加热到八成热,此时转中火,放入猪排,两面炸至金*出锅。可切成细条,供客人食用。一定记得配上一碟泰康牌辣酱油……听得我嘴馋,他忽然笑道,这里有个中医的玄机,叫固表止汗。“猪排要炸得嫩,就要适当锁住水分,所以要用上淀粉、蛋液、面包糠、高油温——保湿才能到位。”我问,做大厨和做中医,除了这件外衣的颜色相同,是否还有异曲同工之处呢?他想了想,正色回答:回顾一下我学厨的经历,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:第一阶段打下手,帮忙切菜,然后看别的师傅怎么操作;第二阶段是介入翻炒、焖炖之类的小流程,体验一下具体的操作;第三阶段,尝试介入放调料这一注入灵*的操作;第四阶段,自己搜寻菜谱然后试着去做一道菜;第五阶段,则是自己在脑海中去构思该如何配菜,乃至于之后的更高的境界就是:创新菜式。那么,用在学中医,第一阶段相当于做药工,甚至是制药学徒,进行中药饮片的炮制,在这个过程中熟悉药性——在做菜中相当于了解蔬菜、肉类、蛋类、各种调料的性质与配伍;第二与第三阶段,相当于跟师跟诊,在实践之中积累经验——第二阶段是学习四诊,第三阶段是掌握针灸方药;到了第四阶段,基本上就是一个独立的遣方用药的医师了,可以使用经典方进行加减,也可以用跟诊老师的常用方进行加减,还可以自己再广泛涉猎古籍,挖掘新的经方;至于第五阶段,相当于自己组方配穴,再一阶段就开创新的流派了。我听得入神,他继续说道,比如今天的整个菜口感略打折扣,就相当于什么呢,相当于药材炮制不到位以至于组方之后药效发挥不佳,疗效不好。“这种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之间的高度的相似性,正是中华传统文化取象比类的思维,建立在这样的思维逻辑、思维方式上的,才是所谓的中医,也即传统医学。”他说。1
高考改变命运
晔:朱老师,请问您当年是如何走上中医这条路呢?朱盛国:我觉得,人这一辈子,大抵都是命运的安排。我是年出生,祖辈是嘉定方泰镇龙里村,我祖上没有行医的,务农为生。年高中毕业,我就回到农村,在嘉定方泰公社*墙大队龙里生产队劳动。那一年,我18岁,根本不知将来的命运,只知道挣工分养家。我更不知道,嘉定*墙的朱氏疡科,早已在19世纪末就名扬江南,而*墙一代宗师朱春庭,更是将独树一帜的朱氏“一指禅”饮誉天下。当然,那时候我与中医毫无交集,根本不会关心这些事。当过大队会计,也做过大队“土记者”,俨然一个“耍笔杆子”的模样。晔:命运毕竟还是改变了,发生了什么?朱盛国:我记得是年的秋天,雾蒙蒙的,广播里听见了恢复见高考通知,我楞了一下,觉得一股热血在往头上涌,我意识到,不会在农村一辈子了。复习了两个月就去考了,第一志愿是上海科技大学,第二志愿是上海铁道学院,第三志愿是上海机械学院——结果通知来了,一看是上海中医学院,不管怎么样,泥腿子能出来,都是翻身,就去读吧,就这样进了中医学院。说实话,农村的青年都是非常珍惜上大学机会的。我很用功,虽然有些囫囵吞枣的背书,但一想到要养家糊口,就不敢懈怠。中医学院五年学习,我应该是名列前茅,完全具备了留校资格,但我有些纠结,想回嘉定,被老师一句话拦住——你还是留在上海进步大。于是,医院扎,被分配到儿科。晔:和我们说说学习的经历,是什么时候开始对中医产生了信心和感觉?朱盛国:虽然是中医医生,但我们受到了多年的西医儿科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培养。起初半年内,都是在病房跟着上级医生,以西医诊治为主。半年之后去急诊翻三班,急诊十几年后升了副高职称,开始看专家门诊,那个时候开始用中医诊断、治疗。我有时候在想,中西医这两种体系的融会贯通,真有必要经历如此步骤的训练方式吗,我毕竟是一个中医医生啊,其实现在想想,某种程度上,是治疗的双保险,有其不可置疑的合理性。当然,对中医的热情之火始终燃烧着,并未因为大量接触西医而荒废了四大经典。而中医之美,在对家人的照顾中可见一斑。举个例子,儿科常见的是小儿腹泻,年秋天,我8个月的女儿得了秋季腹泻,家中妻子急坏了,要医院挂盐水,我在电话里一听就明白了大概,让她买来藿香正气水和五苓散口服,两天腹泻就止住了,真是效如桴鼓。成功的病例,能提振医者的信心和勇气。2诊断必须仔细晔:说说您对中西医两种治疗体系的理解?朱盛国:事实上,中医和西医侧重点不同。有些疾病适用中医中药来治疗,有些疾病是中西医结合来进行治疗,有些疾病中医是唱配角的。比如,危重症抢救肯定以西医为主,但是在儿童的保健上,中医是得心应手。对小儿科来说,大部分疾病还是比较轻的。预防保健工作做好了,小儿的疾病基本都能规避。那么,哪些疾病是中医为主的呢?我觉得,中医儿科范畴,比如小儿呼吸道疾病,包括感冒、咳嗽、中轻度肺炎、哮喘;小儿脾胃病;遗尿、肾炎;小儿抽动症、多动症;性早熟等都可以用中药治疗,效果还不错,恢复得很快,副作用小。晔:您作为近四十年阅历的儿科医生,最大的感受是什么?朱盛国:小儿的疾病,说难也不难,说不难却也难。说不难,是因为大多数是风寒风热感冒咳嗽,脾胃失和腹泻呕吐,只要处理得当,一般可以药到病除。但是,说难,难在于诊断。儿科的特点,诊断为王。精确诊断是最要紧的,要点在于,第一,胸中要有百万雄兵,腹中要有诗书万卷,你要努力学习各种相关知识——教材、书本、文献,学习各种经验,老祖宗的学问,以及相关疾病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;第二,诊断一定要仔细,从细枝末节中找到规律。比如,患儿还没有进门,从母亲抱在怀中的哭声就开始注意,然后望闻问切,辨证论治,如果把每一次诊断都当做艺术,那么艺术是无极限的。年,我还在做急诊,那天早班来了一个发热、呕吐的六岁小孩,我们最先考虑是胃肠道疾病。见那小孩精神委靡、面色苍白,理智告诉我,他病得重,不能轻易放走,就在观察室内留观,一个胃肠道感冒怎会引起脸色这么难看?我始终不放心。此时孩子说饿想吃东西,父母拿出面包,孩子不愿吃,医院二道门的小卖部买了两块金币巧克力,我一辈子都会记得那两块巧克力——刚吃下去喝了几口水,2分钟不到开始喷射样呕吐,我马上叫来二班医生,判断是脑膜炎,收到病房里去了,几个小时后,孩子身上出现出血性瘀点,还抽筋了,确诊就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,针对用药就好转了;无巧不成书,当天下午又来了一个患儿,也是头痛,发热,呕吐,我找了一下,身上也有红点,最后也诊断是脑膜炎。所以,诊断必须要仔细。晔:这几十年来,您诊治的特色在哪里?朱盛国:我是秉持先中后西的原则,以中医中药治理为主,我对小儿脾胃病很感兴趣,也颇有心得。小儿脾胃病,往往是引起孩子其他疾病的导火索,因此,在我的治则上,常常以治疗脾胃为中心。比如小儿呼吸道疾病,虽然是以呼吸道治疗为主,但也要考虑到脾胃——呼吸道疾病常常会引起小儿厌食,而太苦寒的中药,孩子也吃不了,所以用药要照顾脾胃的耐受性,必要时可采用推拿、敷贴、泡脚药浴等外治疗法。儿科医生的预防保健工作就是几句话:让小儿吃饭好、睡眠好、运动好,就不会有那么多毛病。我还有一个特点,一定要知道某一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,治疗可以提前一步做预防。比如小儿湿热泻,最严重的是脱水,中医叫气阴两伤——那么,在治疗第一步就要预计患儿会不会伤阴。治病不能尾随敌后,应未雨绸缪,后发先至,患儿的预后往往是令人满意的。晔:在临床上,您有没有特别爱用的药材?朱盛国:白术。白术健脾益气,利湿开胃,能促进孩子脾胃运化功能正常,脾胃正常了,相对的疾病就少了。所以,参苓白术散是我常用的方子。比如,呼吸道疾病、消化道疾病、肾病综合症、泌尿系统感染等疾病一旦进入调理期,就用参苓白术散。参苓白术散补脾胃,益肺气,用于脾胃虚弱,食少便溏,气短咳嗽,肢倦乏力。3中庸之道晔:中医是一个学无止境的过程,学中医者是苦行僧,如果说裘沛然、刘嘉湘、石仰山、朱南孙等国医大师已经近乎登顶,您觉得您是在哪个位置呢?朱盛国:最多是山腰。中医的顶峰云雾缭绕,一般人是看不见的,天外有天,山外有山,有人穷经皓首都只识一点皮毛。晔:在您这个年龄,是如何理解中医这两个字的?朱盛国:中医是中国传统的医学,是一门经世济民的仁学,也是一门充满智慧的中国古典哲学。比如小儿夜尿,就是用大禹治水的方法,宜宣散而不宜堵;比如小儿尿不能排出,可用提壶揭盖;比如小儿脱肛,用*芪防风汤,加上火麻仁润六腑之燥坚。这组方构思巧妙,七味药里头居然是一个严密的阵法,每味药都相互协作,共同捣毁病所。这都是文化。晔:作为儿科医生,您觉得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养呢?朱盛国:首先是专业基础,包括中西医,一个优秀的中医,一定掌握了极为扎实的西医基础。其次是人品品质。你是为孩子看病的,所以必须诚实、谦虚、谨慎,不允许不懂装懂、敷衍了事。如果你有了孩子,就会体会到患儿背后父母是如何的焦灼,坐立不安,我是将心比心。从医那么多年,相对我乡下高中毕业的老同学们,我的经济状态可能比他们好过,知足常乐,就不会有非份之想。我也常常和学生说,你干的是治病救人的活,因此一切要以病人为出发点,医术要精,医态要诚,多学大医孙思邈。晔:作为一位中医师,您崇尚怎样的生活态度呢?朱盛国:我是一个中庸的人,中庸不是一个贬义词,不是消极遁世,不是后人所谓的折中左右逢源之意。而是一种智慧,是儒家最根本的道——至诚、至仁、刚健、中正。嘉定*墙朱氏,相传是理学家朱熹的后世一脉,对于“中庸”的解释,朱熹解释是不偏不倚、无过无不及。意思就是,凡事都有一个度,很好把握住这个度,就是把握住了“道”。偏离了这个度,就不是“中庸”了,是“过犹不及”。我总是想,如果大家都懂一点中庸,不那么火急火燎,急功近利,这就是一种智慧的处事,这个世界就太平无事(笑)。其实,在中医用方,也应该秉持中庸之道的。虽然说矫枉必须过正,治乱世用重典,但是不要过度,过度了就会闯祸——其实很多时候,尤其是对孩子,非手术的绿色治疗方法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。晔:您解释一下中医用方与中庸之道的关系?朱盛国:中庸之道里的“中”的概念出现较早。《论语》提出治国的要诀为“允执其中”,“中”指不偏不倚,无过无不及的状态。后来孔子又把“中”“庸”联系起来,作为道德的最高标准,以中为常道,是天下万物根本的价值标准,那么,在中医看来,阴阳失衡即有病,阴阳平衡,阴平阳秘则为和,“和”是天下共行的大道。有调和、和谐之意,表示均衡、协调、和合、统一的状态。事实上,儒家主张的中庸之道,便是从道家“物极必反”、中和、执中的思想吸收、演化而来,后又成为中医学“致中和”的理论基础。《素问》便记载了许多原则:寒者热之,热者寒之;温者清之,清者温之;散者收之,抑者散之;燥者润之,急者缓之;坚者软之,脆者坚之;衷者补之,强者泻之。而关于“过犹不及”的问题,中医学更强调“过”的危害。如《素问》有云,久视伤血,久卧伤气,久坐伤肉,久立伤骨,久行伤筋,并称为“五劳所伤”。就以人参进补为例,若能适量使用当可达滋补作用,但对于阴虚阳亢或阴明燥热的病人,却会适得其反,甚至使病情恶化。晔:您现在还有阅读的习惯吗?朱盛国:除了专业之外,平时喜欢读一些唐诗宋词,年幼的时候读过几篇,现在年纪大了,陪外孙念书的时候却又不经意捡了起来,发现诗词之美,每一阙都能入画,古人在语言的含蓄凝练上,远超今人。
采访/晔问仁医编辑/晔问
晔问仁医已入驻知乎专栏、今日头条、腾讯内容开放平台,欢迎前往订阅。
如有相关问题需要提问此医生,
或有感而发,
请在文章最下方评论区留言;
您身医院的仁心医生,欢迎提供线索或者直接引荐。
版权声明:
本文系原创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。如需转载,请在[晔问仁医]后台留言;
授权使用请注明:“来源[晔问仁医]及作者”。
苹果用户赞赏专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