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可以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s://wapjbk.39.net/yiyuanzaixian/bjzkbdfyy/xcxbdf/文
阡陌君
“每个英雄的背后都隐藏着一段悲剧。”
这是弗兹杰罗对英雄的评价。
屠呦呦是“家庭的白痴”
《功勋》之《屠呦呦的礼物》篇章,屠呦呦有两个女儿,小军一生下来,因为工作原因就跟着外婆一起生活,小敏虽然跟在父母身边,也一直是她的丈夫李廷钊在照顾。
李廷钊被迫工作变动,革委会通知屠呦呦,让她加入项目,研究抗疟新药。他们原本去接小军的计划泡汤了。
李廷钊去了干校后,小敏就全托在了幼儿园,她出差了好长一段时间,小敏就被同学欺负,说她妈妈不要她了。
她清清楚楚地记得,妈妈走了多少天,因为每一天都在期盼妈妈来接她,所以每天都在数日子。
为了拯救妈妈的母亲形象,她和同学打架。
她和妈妈辨析:妈妈是不是一个好妈妈的问题,如果妈妈不是一个好妈妈,那她和同学打架就是她的错了。
她搭上自己的名义维护妈妈。
屠呦呦夜以继日地奔赴在实验上,她已经很久没有去幼儿园接过小敏了。
她好不容易才提出周六要去接小敏,李廷钊还把小敏的书放在她包里,想让她记得去接小敏。
一投入研究实验就废寝忘食地屠呦呦,等她想起来小敏的时候,跑到幼儿园,小敏已经在两个小时之前被李廷钊接走了。
失望积攒到了一定程度就会演变成绝望,屠呦呦没有时间陪小敏,每次答应要完成什么事情也是因为工作失约,小敏从竭尽全力维护妈妈,转变到不爱搭理妈妈最后彻底不搭理妈妈。
多年以来,小敏以学校为家,小军一生下来就跟着外婆,屠呦呦这个母亲在孩子心目中不是个好妈妈。
屠呦呦趁着出差的空隙,回了一趟老家,去看望她父母和小军。
走到院子里,她微笑着向正在玩游戏的小军打招呼,小军不理会地跑开了。
小军跑回去对外婆说:她来了,你的小囡。
即使外婆告诉她:她是我的小囡,你是她的小囡,她是你妈妈。她还是管屠呦呦叫:她。
她好不容易才去看了一次小军,给小军买的鞋子还是只有右脚的,买错了。
屠呦呦对于孩子来说,她是一个陌生的存在,光顶着个妈妈的称号,半点妈妈的职责和温暖都没落在孩子身上。她是个不称职的妈妈。
屠呦呦的丈夫李廷钊,从屠呦呦刚加入项目开始,他就全力支持屠呦呦的事业。
李廷钊日复一日担任着“家庭妇女”的家庭分工,他烧饭、做菜、刷碗和拖地等等一切家务,外加接送小敏上下学等一切照顾孩子的工作。而屠呦呦就是到哪里都在看书,她回家就到书桌上看书,李廷钊做好了饭,端到她跟前,叫她吃饭。
李廷钊要去干校,暂时把家交给屠呦呦管,屠呦呦比小敏还要让李廷钊担心。
他用笔记本写下一切细节,包括每个月的开销,月初要给家里寄钱,小敏的幼儿园费用,公共汽车的月票等等。甚至于屠呦呦食堂的饭票都要让李廷钊提醒她。
每天晚上,李廷钊跟屠呦呦谈及小敏和小军的事情时,屠呦呦一心扑在她的实验上,根本听不见李廷钊说了什么。
对于李廷钊来说,屠呦呦就是个“巨婴”,她什么也不用管,只管“衣来伸手,饭来张口。”。
屠呦呦出差了,她的爸爸妈妈带着小军千里迢迢赶来,却扑了个空。
家里的炉子灭了,抽屉里面的挂面发霉了,吃了的碗筷也没收拾,家里到处都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。
他们等了两天,把家里里里外外都收拾得干干净净的,把书也按照屠呦呦的标签摆放好。
然后他们空手而归,终究没见上女儿一面。
屠呦呦已经好几年没回家去看看父母了,他们挂念她,但是她的时间和精力都留给了实验。
对于父母,屠呦呦就是个“不存在”的女儿,神龙见首不见尾。
虽然屠呦呦是个“不称职的妈妈”,是个“不孝的女儿”,是个“家庭的白痴”。但是,她的家人是支持她的,他们以她为傲,心甘情愿。
李廷钊理解她做的是大事,家务全包,孩子全管,时不时还帮她排解各种各样工作和生活上的困扰。当她发出自己不是好妈妈的慨叹后,总是坚定地引导她从一个大的角度看这个问题。她是一个催人进取的伴侣。
她的父母身体力行地帮她照看孩子,即使再埋怨,再不理解,也确实承担了不少。听说自己的女儿干的是功在当代、利在千秋的事业,将造福好多人的好事,更加觉得女儿的不容易和辛劳。她也是一个努力奋斗的好女儿。
对于孩子,妈妈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妈妈,但妈妈却是一个榜样,一个女性也可以在事业上攀登高峰的榜样。这样的妈妈虽然特别,但也是好妈妈的一种类型。
她发现了青蒿素,实现人类抗击疟疾的伟大医学目标,拯救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。
于敏是“家庭的缺席者”
于敏突然就被叫走了,妻子孙玉芹不知道他在做什么,他不说,她也不问。
于敏不在家,她把女儿托付给邻居,然后就一个人挺着个快医院。大半夜的,为了腹中已经有感知的生命,她拼尽全力即当爹又当妈。
生活困苦,经济落户,玉芹拉扯着两个孩子,还要每个月给于敏的家人寄钱。鸡蛋成了他们家最奢侈的珍贵物品,他们每天期盼地盯向老母鸡的窝里,小心翼翼地鸡蛋,舍不得吃地积攒起来。
于敏好不容易回一趟家,家里的鸡蛋就跟着“丢了”。
孙玉芹生病了,不仅得不到丈夫于敏的照顾,还得给好不容易回家的于敏做饭吃。回来板凳还没有坐热,又被叫走了。
留下玉芹一个人独自面对病魔缠身,本来就是病疼难忍,难受不已,还要伪装成无病无灾的模样,好让于敏安心地去。
于敏经常不在家,友邻右舍议论纷纷,玉芹为了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,她带着孩子搬家。
不着家的于敏,回家找不到窝了,才知道搬家了。
他去了新家,见到了在楼下玩耍的儿子,儿子不认识他,问他是谁。即使玉芹告诉他,那是他爸爸,他仍然管于敏叫:他。
这个家里,于敏是缺席者,家里有什么事情,他都没有参与。儿子出生,妻子生病,举家搬迁等等,都没有他半点踪影。
用玉芹的话说:一有事,他总不在家,没事了,他就出现了。
虽然这个家看起来像于敏是不存在的,但是,是于敏用自己的行动教会孩子:人和人之间,国家和国家之间,要有自己的底气,你怕他,就要变得和他一样强,甚至比他更强。
于敏是家庭的缺席者,但是他无时不刻在守护这个家,他让国家有底气,就是在守护自己的小家。他用实际行动教会孩子,要把自己变强大,才不会被欺负,更是实实在在地守护自己的小家。
张富清是“家里的不孝子”
张富清选择服从安排,到遥远的来凤县去任职。
张富清的妈妈是不想让儿子离自己这么远的,她甚至让张富清去求求党,要求回到家乡。可是张富清一心为党,他觉得他是党员就得冲在最前面。
张富清的岳父在给女儿、女婿一家送行的时候,他是想着让女儿留在自己身边的,想着女儿留下了,张富清去了来凤县,组织上总不能让小两口长期分居两地不管,张富清就有机会回来。
但是,张富清的妻子不愿意自己是那个拖后腿的人,她要跟着张富清一起走。
他多么想把自己的女儿、女婿留在自己身边,就算是稍微近一些也好,这样至少还能经常见上一面。
也不至于去那个远在天边的穷乡僻壤里,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,一年到头甚至几年也见不上一面。
张富清的妈妈看上去是支持他走的,只是他走了,她才露出伤感的表情,她当然想儿子,想儿子一家留下。但是,儿子一心为党,她已经在家里和儿子聊过了,争取过了,她不能再拖儿子的后腿了。
来凤县干旱,吃饱饭已经是个很严重的问题了。张富清带领大家找水源,建造水利工程。突然有一天,他接到了家里发来的贵得要命的电报,说是张富清的妈妈病重,希望他回一趟家。
可是,张富清说水利工程是自己挑起来的,现在他中途走了,那人心就散了,再要拢起来就难了。来回二十多天,工程就得延误了,旱情也往后拖了二十多天,地下庄稼就大打折扣。
他让妻子拿出家里全部的家当50元钱,再去借了元,一共元,寄回去给他妈妈,让她用最好的药。
那一天晚上,张富清焦急地睡不着觉,他砸了一夜的石头,几天之后,还是收到了他母亲去世的电报。
为了来凤县的旱情,他总是没见着母亲的最后一面。
他想让来凤县用上点灯,又发动群众做起了工程。他的大儿女建珍发烧了好几天了,卫生院给开了药,但是吃了药发了一身汗,后半夜就浑身烧得滚烫。大夫医院看,张富清却说再等两天工程就完成了,到时候再去,再坚持坚持。
工程完成了,灯亮了。可是建珍被确诊为病毒性脑膜炎,还是被耽误了治疗,最终留下了后遗症。这一次耽误,毁了建珍一辈子。
张富清为了来凤县的旱情,他多年离家,最终也没见着母亲的最后一面,也是为了来凤县,他女儿的病情被延误治疗,毁了女儿的一辈子。他就是“家庭的不孝子”。来凤县因为他,逐渐变得富裕起来,生活改善了很多。为了大家,他变成了“不孝子”。
奉献与牺牲
屠呦呦的贡献是全人类性的,拯救了无数人的性命;于敏的氢弹发射成功,发射出了国人的底气;张富清的默默付出改变了穷困的来凤县.....
他们舍小家为大家,于大家而言,他们是伟大的,于小家而言,他们却是“败类”。为大家的他们,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也是在以另一种方式为小家。
每个英雄的背后都隐藏着一段悲剧,他们觉得自己愧对家庭,觉得自己是“家庭的败类”,于家庭而言,他们的“败类”行为也是一种榜样,也是引以为傲的资本。
他们为了大家奉献出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,牺牲了自己的家庭,他们是英雄,是大家的英雄,更是家人的英雄,别样的英雄。